|
![]() |
|
明天夏至!医生妈妈紧急提醒:这5件事现在做正当时
时间:2025-06-22 08:15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明天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从夏至日起,夏季便正式到来,之后气温会逐渐升高,大约再过20天,便是进入伏天。故有谚语“不过夏至不热”“夏至未来莫道热”。 此时由于对流天气的影响,午后至傍晚往往会出现雷阵雨,唐代诗人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01 夏至,怎么吃? 1.及时补充水分 夏至后,暑热愈加明显,孩子体能消耗大,出汗又多,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自制西瓜汁、绿豆汤、酸梅汤、芦根水或者冬瓜荷叶汤等为孩子解暑。 需要注意的是,绿豆汤、西瓜汁虽可清热消暑,但不宜多饮,否则会伤及脾胃,过量可能引起腹泻(尤其脾胃虚寒者)。 如果暑湿明显,还可煮山药粥或苡仁茯苓粥健脾利湿。 2.饮食清淡忌寒凉 夏季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可适当给孩子吃些百合、银耳、黑木耳等补益肺气。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全面,寒热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以易于消化吸收为原则。
夏至后虽天气越来越热,但要少吃生冷食物。 因夏至过后,雨水逐渐增多,天气变得闷热潮湿,孩子的脾胃运化功能不足,如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易使稚阳受损,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即使是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梨等也要适量,而且不能过于寒凉。 夏天也不宜进食大量肉类和油腻、辛辣刺激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影响脾胃运化,滋生痰湿。 3.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为什么要吃面?一方面取个好彩头,用面条隐喻长寿,而且新鲜小麦做的面食筋道好吃,也有尝新之意;另一方面则包含养生的习俗。
《本草拾遗》里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意思是小麦既可养心安神,又可健脾益肾,清热除烦。 所以面条是夏季常吃的食物。 在北方,人们往往喜食打卤面、炸酱面,既开胃解暑,又不至于过于寒凉而损害脾胃。 南方人则喜食阳春面、肉丝面、三鲜面等。 另外还有的地方讲究夏至进补,如在浙江,夏至日吃黄芪鸡汤、红枣鸡蛋;在江南,夏至日吃鲜鱼。 02 如何进行节气保健? 1.保证睡眠休息好 进入夏至,昼长夜短,阳气盛极,阴气初始,人受其影响,睡眠时间也跟着缩短。
《黄帝内经》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夏至以后,孩子的户外活动也会增加,日间嬉戏时间相应延长。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大脑发育密切相关,所以保证孩子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十分重要。 所以妈妈日常要给孩子养成“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规律,保证孩子睡眠充足,学龄儿童每天睡足9-11小时。 2.调护肺胃防疾病 夏季炎热,孩子出汗较多,毛孔疏松,家里开窗或者开空调、电扇一定要注意避免让风直吹,尤其不要让孩子后背或者腹部受凉,否则很容易感受风寒而生病,建议26℃以上。 另外,天气闷热加上空调的使用,会诱发一些对霉菌过敏的疾病,如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潮湿闷热的环境中,食物极易腐败变质滋生肠道细菌,容易发生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所以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生吃的水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 让孩子经常洗手,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避免引起胃肠疾患。 3.养护阳气是关键 《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至是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而“心主夏”,在五行中属火,主血、藏神。如果心的阳气充足,则心血充盈,思维敏捷,神志清晰,所以夏至要注意养护人体阳气。 不要因为避暑过食寒凉,室内温度调节过低也会使阳气受损。 如孩子平时就怕冷、手脚冰凉,属于虚寒体质,夏至后可以选择灸法或者三伏贴等方法来温养阳气(遵医嘱)。 4.适当锻炼身体棒 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 夏至后的锻炼最好在清晨或者傍晚较为凉爽舒适时进行。 衣服最好宽松、舒适、透气,不要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慢跑、轮滑、游泳等。 玩耍或运动过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防止中暑,还要及时更换衣服,避免久穿潮湿的衣服。
而且孩子皮肤娇嫩,户外活动还要避免在阳光下直晒,做好防晒措施。
育儿资讯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