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破坏孩子专注力最可怕的习惯,很多娃天天在做(不是刷视频 -绍兴家政
时间:2025-09-14 08:33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专注力很难培养,日常非常注重保护它。 对于短视频、动画,这些影响孩子专注力的行为习惯,我们严防死守。 当放弃视觉类的娱乐后,似乎只剩下音频故事能让孩子消停,成为它们完美替代。 可时间久了,却发现一些不对劲的苗头: 孩子喜欢听故事,天天听、时时刻刻听;玩积木、画画,甚至吃饭的餐桌上,故事音频成了不间断的「背景音乐」。 孩子养成了边听故事,边做任何事情的习惯,把「故事音频」当作「生活背景音」。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 但这个习惯非常可怕,「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孩子的大脑,破坏孩子专注力,却极具迷惑性,被我们长期忽略。 今天我们来详细说说。 把「故事音频」当作「生活背景音」 会悄悄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给孩子听故事,本来是一种对大脑发育、语言启蒙有积极作用的手段。 我们专注听故事时,大脑会集中注意力去听,并迅速搜集信息、分析、想象、存储等。 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发生在孩子大脑里,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实际很复杂的过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孩子「边玩边听故事」,养成「背景音式」的听故事方式后,不仅无法实现对大脑发育的积极作用,还可能对专注力系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损害。 「背景音式」听故事,是在训练大脑「习惯性分心」,破坏专注力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孩子听故事,是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 但当孩子「边玩边听故事」时,大脑被迫进入了一种「多任务并行处理」的状态。 「多任务并行处理」是早期专注力培养的大忌。 孩子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认知资源,在两个(甚至更多)任务之间来回切换时,每一次切换都会消耗宝贵的认知资源。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 (John Sweller) 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大脑的「临时内存」容量是非常有限的,这些认知资源主要分为三类: 内在认知负荷:由学习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决定; 外在认知负荷:由信息呈现方式引发的额外负担; 相关认知负荷:用于理解和构建知识的心力投入。 当孩子边玩边听的时候,音频故事往往成为了与主要任务(例如玩玩具、拼拼图或画画)无关的「背景噪音」。 这不仅无法让孩子有效吸收故事内容,还显著增加了外在认知负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大脑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迫在处理玩具的视觉、触觉信息和音频故事的听觉信息之间不断切换。 结果是两个任务都无法被深入处理,学习效果显著降低。 久而久之,大脑的「默认模式」就被改写了。 它不再适应安静、单一、需要深度专注的环境,反而会觉得那样的环境「太无聊」,需要更多的外界刺激才能启动注意力。 大脑被训练的习惯分心,丧失了「全心全意」的能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家长会发现孩子,许多习惯了「背景音」的孩子,在进入需要安静和专注的学习或者课堂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专注。 「背景音式」听故事,会影响孩子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专注听故事时,我们不止是沉浸在故事本身,还会产生更多思考,甚至情感链接,从而觉察到自己的内在,和自己产生深度链接。 但当孩子「边玩边听故事」时,这些过程无法很好进行。 孩子对故事信息的搜集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也无法真正沉浸在故事情境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导致思考的深度无法进一步,更无法和自我产生深度链接。 这个时候的大脑,在反复练习「浅层处理」和「快速切换」。 一会儿,「故事音频」是孩子玩耍的「背景配乐」,再过一会儿,玩具又成了孩子听故事的「干扰项」,各种信息混杂。 混杂的环境下,大脑为了适应,往往选择浅尝辄止,既不深入处理音频故事,也无法专注于手头的活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背景音式」听故事,就像短视频一样训练大脑习惯于快速、直觉性的「快思考」,削弱了需要耐心和「慢思考」能力。 长期如此,大脑处理复杂和深度信息的能力会逐渐退化,还对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正确听音频故事 最关键的是这 2 步 好好听故事的关键,在于让这项活动成为专注、沉浸的体验,而不是「背景音」式的陪伴。 听故事是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而非被动的娱乐消遣。 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听故事氛围,避免其他干扰,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内容上。 我们还可以通过适当的互动和引导,让孩子在理解和想象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和孩子约定好,听故事时专注听 无论之前孩子怎么听故事,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和孩子约定好听故事的时候,就要专注的听。 不要边玩玩具边听; 不要边吃饭边听; 不要边玩游戏边听; ...... 或许一开始孩子会难以忍耐,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着急。 只需要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周围尽量没有玩具等干扰物,陪他坐下或者躺下,打开孩子喜欢的内容,一起听,慢慢的孩子就会习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控制孩子听故事的时长 避免过于碎片化和长时间沉浸,我们要和孩子约定: 一天什么时候可以听故事; 一天总共可以听的时长,建议在 1 小时内; 每次可以听时间,建议控制在 15~20 分钟左右。 这样既利于孩子珍惜听故事的时间,又能保证专注度。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做到以上 2 点后,建议大家可以再多做一点,就是多引导孩子,对故事进行复述与延伸思考。 听故事不仅是输入,更需要输出。 ● 引导孩子复述故事情节 关上音频,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回忆故事里都有谁啊,他们去哪里了,发生了什么..... 这种「延后反馈」的方式会强化孩子对故事内容的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想象力。 ● 问孩子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鼓励他们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 复述完后,我们还可以问:「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主角,你会怎么做?」 这种互动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创造力。 听音频故事本是提升孩子语言能力、想象力和情感成长的有力工具,但不当的听故事方式可能成为影响专注力发展的「隐形杀手」。 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方法,我们可以让听故事从「背景噪音」转变为真正的学习体验。 最后,还想强调,听音频故事不可替代亲子阅读。 音频故事能为我们育儿提供助力,但亲子阅读能够带来更多情感连接、互动交流和语言发展的机会,它不可替代。 在孩子成长里,和父母一起沉浸共读,能更好地建立亲子连接,对孩子大脑发育、语言启蒙、思维的发展,也更有积极意义。
育儿资讯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