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溺爱
时间:2017-03-10 09:09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溺爱,即照顾者与儿童关系的一种特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过分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现在来来,溺爱孩子可能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艰苦经历的影响,将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而产生了“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
溺爱的类型
很多父母都持此类教育方式。此类家长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要操心孩子的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要操心孩子的穿,总是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要操心孩子的行,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陪着;要操心孩子的交往,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还更操心孩子的学,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较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溺爱,属于教导方面的异常,是一种家庭功能失调,家长对子女一种畸形的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爱。溺爱所造成的后果有多方面: 溺爱孩子的危害 1、自我中心化倾向 孩子从小就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会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其已得到充足的爱,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便不分青红皂白的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如此,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2、妨碍独立自主能力培养 有调查指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易发生感统失调。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保护,对孩子的长期搂抱,剥夺了孩子接触坏境和爬行练习的机会;凡事包办替代,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再加上老人担心孩子被别人欺负和住房单元化,孩子很少出门,接受外界感觉信息刺激的机会少,在进入小学、中学或大学时,还要家长、同学帮他做事。因溺爱造成孩子以后的独立自主能力缺乏,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都有家长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而孩子只有坦然接受父母照顾。 3、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习惯 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那么孩子的愿望能够马上满足,而造成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钱不是问题,花钱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即可惹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4、不利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且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如此,对宝宝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妈妈育婴课堂 相关内容:
|